04-28 / 2023
1622
2019年,深圳国际公益学院GPL校友俞锦到敦煌旅游,看到一幅幅美轮美奂的壁画、浩如烟海的敦煌资料,一个念头突然涌进脑海:敦煌的出现源于商贸行为,但千年后的今天,人们想到敦煌说起敦煌时,会提到画师、雕塑者、乐手、僧人等等,而唯有商人,是最少被人提起的群体,他们就这样隐入历史尘埃,不为人们所记忆。
“商人不应该只是一群实现了经济、财富目标的人,他们应该通过实现更重要的社会价值目标,被后世记忆。“俞锦想。
“之前的我应该也会想到这个问题,但那时只会停留于困惑,而不会有答案。”俞锦说,她所说的“之前”,是指自己入读深圳国际公益学院之初、尚不知影响力投资为何物时的自己
出生于高知家庭的俞锦很感谢自己的成长环境和经历。
从小父母就非常尊重俞锦的选择,给了她一个宽松、自主的成长环境。大学时俞锦的专业是国际经济,同学毕业大多也会选择与此相关的工作,但她的研究生导师程大为却给了她不同的建议,作为北京WTO事务研究咨询中心首席专家,程大为结合俞锦的性格和环境,建议她考虑跨界,比如科技公司。在这样的启发下,研究生毕业后俞锦来到中兴通讯,并先后在市场、研发、国内、国际业务不同岗位和领域工作。
“我的性格就喜欢创新创业、很享受从0到1的过程,进入社会的第一个东家给了我这种跨界学习的机会。”
拥有市场、技术、经济背景的俞锦在自己个性的驱动下,随后又成立了第三方支付公司,成为中国最早一批进入手机支付领域的弄潮儿。
但就在事业一路绿灯的时候,2016年的一个机会,让俞锦有了新的思考:是否还存在另一条更有价值的企业之路?
2016年,深圳国际公益学院董事会主席马蔚华带领一群企业家到美国考察。行程中,马蔚华一直在向大家介绍“影响力投资”概念:企业除了实现经济目标,还可以与公益相融合,最终实现义利并举。
这是俞锦第一次听说影响力投资,商业与公益融合?这让俞锦出乎意料。
早在读大学时,俞锦就开始资助贫困失学儿童,进入职场后,又开始支持孤独症疗愈工作室。俞锦称自己有“精神洁癖”,那时她对公益有一个原则性认知,就是公益一定要与商业分开。
在俞锦看来,商业的本质是趋利,公益则代表着毫无私利,因此,做公益必须做“纯公益”,不能掺杂任何商业因素。
但影响力投资带给大家的却完全是另一种思维方式:通过可持续、高质量的商业模式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社会价值,最终实现义利并举。
这对俞锦来说完全是对其既往商业逻辑的颠覆,但这个颠覆不但不让人沮丧,反而让俞锦如同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兴奋而充满期待。
商业向善义利并举
回国后,马蔚华没忘记这颗埋下的种子,他找到俞锦,推荐她就读深圳国际公益学院GPL全球善财领袖计划(Global Philanthropy Leadership Program),以期对“影响力投资”和公益有更深入的、专业的了解。
GPL全球善财领袖计划是深圳国际公益学院独家打造的国内首个商业管理与战略公益相结合的高端教育项目,以引领向善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旨在培养一批在新商业文明时代具有国际视野、兼具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跨界领袖,探索“商业向善与可持续发展”之道。
2017年,带着对这个新方向跃跃欲试之心,俞锦成为GPL第二批同学中的一名。
俞锦与哈佛大学两位老师交流影响力投资指数基金 /照片由本人提供
GPL的集中授课为俞锦提供了丰富生动的理论知识,但同时也让俞锦感觉更加“不解渴”,她迫切想知道自己怎么做。作为国内首家独立注册的公益学院的当家项目,GPL以东方经典智慧为根基,以新慈善、新商业、新传承为框架,以国际化、体验型、行动性为特色,搭建遍布全球的终身学习网络。每年两次国际游学机会,带领同学们集体走访在“影响力投资”方面有成熟经验的国外机构,这样的游学机会,成为俞锦为“怎么做”寻求答案的好机会。
一次是在美国与洛克菲勒家族基金会走访中,俞锦向基金会副总裁希瑟请教,移动支付如何能以商业方式与社会产生关联从而解决社会问题,希瑟与她分享了助农小贷案例,用移动支付手段打通普惠金融的整个产业链以实现助农的目标,并给俞锦讲解了一个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巴西的案例,即通过普惠金融方式进行小贷助农的项目。课后,希瑟还找到俞锦一步一步把业务项目流程图画给她。这些给了俞锦非常多的启发。
俞锦在洛克菲勒庄园于洛克菲勒家族基金会深度交流公益金融 /照片由本人提供
而另一次在英国的游学,则直接促成了俞锦公司一个义利并举项目的实际落地。
当时俞锦正在关注林产权交易项目。在中国一些偏远地区,树是林农最重要的财产,但树的经济周转周期很长,一直不砍掉意味着卖不到钱,但如果在树龄尚短时砍伐,又是对环境的严重破坏。环境保护与林农的经济提升形成了现实矛盾。在这样的情况下,俞锦思考是否通过建一个平台,将活的树交易到下一家,让林农通过卖活树的方式获得生活保障,而树可以在这种不断的交易中继续成长起来。
在英国游学的过程中,俞锦将这个想法与英国一个影响力投资机构进行了分享,对方听到后特别认同,并给俞锦提供了许多切实有价值的建议。
俞锦与英国皇家植物园的专家讨论种子银行/照片由本人提供
回国后,俞锦充分吸收消化这些想法,2018年,项目最终在云南落地,并得到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该项目成为中国最早的林产权交易平台的雏形,并发出中国第一张林产权的金融卡,这意味着农民可以通过金融卡申请惠农贷款。
影响力投资重塑企业家社会价值
虽然单独的项目顺利落地,但作为影响力投资,如何可以将影响力做得更大,是俞锦在GPL学习中不断思考的问题。
云南林产权交易平台项目诞生在2018年,虽然落地很顺畅,但效果在当时并不明显,究其原因,是由于当时国家的数字化建设很不成熟,尤其是农业几乎没有电子化的基础设备,这让俞锦印象深刻。
能否从更大的基础性工作做起、助推大环境改良?两年的GPL学习结束后,俞锦带着这样的思考和使命蓄势待发。
2020年,新冠疫情冲击全球,在各类产业一片低迷中,中国企业却从危机中开始了积极反思:如何从单纯逐利成长为更可持续的“长青企业”?
在这样的反思中,践行ESG理念正快速成为中国企业竞相追求的新标杆。
ESG指标指从环境(Environment)、社会(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三个维度评估企业经营的可持续性与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
气候问题日益严峻、全球经济放缓都是对当下企业的挑战,在这样的现状中,中国企业对提升ESG指标有了更多主动积极的回应。
这样的大潮之下,俞锦开始带领公司聚焦可持续发展价值量化评估的金融科技企业,踏上助力中国企业以影响力投资的方式转型的新赛道。
公司从影响力投资的理念传播、标准建设、实践落地三个方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俞锦同英国金融行业专家分享中国影响力投资实践 /照片由本人提供
2018年,俞锦在哈佛中国论坛上与肯尼迪家族基金董事史蒂芬·肯尼迪·史密斯说起自己对中国企业在影响力投资发展上的期待,对方不乐观的说:可能需要20年的时间。
但令人欣喜和意外的是,中国企业这几年以高速调整回应着今天的现实需求,201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披露ESG相关报告的总计518家,到了2018年,增长到872家,而到2022年,这个数字直接超过1400家。
“这样的增长速度让我们对影响力投资在中国的发展充满期待。”俞锦说。
人生“偶遇”影响力投资改变了俞锦的生活轨迹。
“在没接触到影响力投资这个概念之前,按我以前的做法,做企业要做出最棒的产品,做公益则要以滴水之力形成涓涓细流。但通过读GPL、了解到影响力投资后,再回头看,这两个想法的格局太小了。只有用公益与商业融合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才是对新时期商业文明的重塑。”俞锦说。
而新商业文明的重塑,意味着企业家们千百年来在社会图景中的位置也正在发生改变,从推动经济发展的社会力量,变成肩负社会进步的有力基石,这种集体身份的重塑,让俞锦在敦煌前的遗憾不再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