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9 / 2022
3565
“衡量一家企业和一名企业家成功与否的标准,不是能挣多少钱,而是看为社会、为国家作出了多少贡献,创造了多少价值。”
GSE首期班同学
四川省乐山市福华农科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局主席
四川省工商联副主席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会长
“做企业的初心,是为了给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 1986年,21岁的张华是乐山沙湾区碧山乡的人民教师,在黑板上为学生绘制未来,是他引以为傲的职业追求。然而父亲因经营不善,使家里欠下大额债务,这不亚于晴天霹雳。作为家里长子,张华只好告别三尺讲台,扛起“家”这副担子。
1987年,张华在家乡沙湾区创办起自己的第一个工厂——碧泉酒厂,掀开了他人生的又一篇章。一路走来,张华敢想敢干,缔造出以作物保护产业为主,集竹浆造纸和高科种业等产业于一体的大型农化企业集团。他所经营的福华集团跻身四川省百强企业,旗下子公司福华通达是工信部认定的“绿色工厂”、位列世界农化20强。但无论走多远,张华的根都牢牢的扎在土地里。
发展大农业,关乎国家战略
进入农化行业是个偶然,似乎也是必然。
四川省乐山市,有着丰富的盐卤、磷、煤、水、电等资源,“如果做成产业链,生产草甘膦有着天然的资源优势和成本优势,可以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做出名头来。”来自专家的两份报告,让从未听过“草甘膦”一词的张华陷入沉思。
草甘膦是一种农业常用的除草剂。1971 年孟山都公司率先开发出在世界农业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广谱除草剂——草甘膦。此后,拜耳、孟山都的草甘膦占据着中国除草剂高端产品主导地位。
有着“实业报国”理想的张华,掂量着专家的这份报告,“农化行业的发展,关系着国家食品安全、粮食安全等重要战略。”他决定扎进农门。
2005年在乐山市组织的一次政府会议上,张华称要把草甘膦产能做到1万吨。然而,当时全国最大的产能才3万吨,大家都觉得他在做梦,不可能实现。
但张华信!
时隔两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他手写的一份商业计划书,成功吸引了软银赛富和纽发姆。他们的加入对张华来说是如虎添翼,最终,福华在2013年产能达到12万吨,并通过技改实现产能15.3万吨。
“只要敢想,坚守初心,坚持不懈地去做,梦想就有可能变成现实。”短短十多年时间,福华的草甘膦产能跃居全球产能第三位。
产能的突飞猛进,并没有让张华兴奋起来。他深知,在技术方面,福华与国际一流的龙头企业还有较大的差距,“一方面我们要做好自己的技术创新工作,另一方面也要主动与跨国企业合作,把他们锁在抽屉里的技术‘拿出来’,加快缩短与跨国企业在研发方面的差距。”
在自主研发方面,张华鼓励员工踊跃进行技术创新。在破解草甘膦母液这一世界性难题上,他先后主持开展 “12万吨草甘膦清洁生产创新技术集成应用研究”“草甘膦母液资源化处理分级回收”“甘氨酸法草甘膦循环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应用研究”3个项目。2018年,公司自主研发的草铵膦绿色制造关键工艺突破与系统集成应用工艺,打破国际垄断,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被工信部评定为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
在联合开发方面,张华主张创新研发模式,带领企业先后与多家跨国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与国内科研院校建立联合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等。其中与德国赢创工业集团形成独有的“福赢”合作模式,从研发端开始到项目工业化转化全过程进行合作,端口前移,不再局限于产品买卖。这一合作模式被福华广泛运用在与多家跨国企业的合作中,加速了福华研发实力与国际接轨。
2019年,福华与陶氏、中国农业科技大学合作开发全国独家产品——低泡草铵膦助剂SNB-0,以及柑橘飞防专用助剂威航-888两个系列产品。
“企业做大不是我自己的,而是公众的公司,我们是为社会发展做大做强企业。”张华说。
实业报国,推动农业工业化发展
五通桥区乃千年盐都,也是四川重要的化工生产基地。在这里,杰出化学家侯德榜创立了侯氏制碱法,使中国摆脱被国外制碱技术垄断的命运,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制碱法。
前人的深深爱国情时刻鞭策着张华,他坚持实业报国,打通产业链,走大农业发展战略。“农化行业将成为国家的战略性支撑产业。”张华牢牢的记着习近平主席的一句话: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国以不到世界9%的耕地、6.4%的淡水资源,养育着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这是为世界所瞩目。
“所以农业工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张华心中下着一盘棋,做世界级的现代农业综合方案提供商。
对外,张华在强链上下功夫,通过安全环保投入和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完成产业链填平补齐,充分发挥存量资产效益,打造绿色低碳工厂,实现数字智能制造;在延链上下功夫,从传统农化产业向现代农化产业+新材料产业转变。
“未来我们将发展数字农业。”张华的农业化进程,是从为终端种植户提供种子,到农药原药生产,再到剂型配方开发的一体化综合服务。集成基因编辑技术、土壤地图、植物地图和气候地图,从前端开始改变,形成种植端和消费端的一一对应,并实现农业种植精准的计划性和定制性,构建出食品安全和粮食安全管理体系,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
振兴乡村,对每寸土地都有一份责任
土地,对张华来说不仅仅是一门生意,更注入了他对家乡的满满情感。作为土生土长的乐山人,张华生于斯长于斯,深深的了解这片土地的喜怒哀乐。
坐落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汇处的乐山,依山傍水,不仅有怡人的风光,丰厚的物产,也有贫困的无奈。地处乐山市南面的马边彝族自治县,2002、2010、2011、2017年分别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县、乌蒙山片区区域扶贫开发县和省级深度贫困县。
山高、坡陡、谷深,导致拥有丰富资源的马边彝族自治县只能守着贫困度日。“要致富,先修路。”张华说,想脱贫必须先解决交通问题。然而,高山地区修路难,成本高,两三公里就需要花费几十万元。但“扶贫路”必须打通,对此张华很坚定。福华先后投资500余万元打通大山深处的最后一公里。此举让彝村的马边茶、马边土猪肉等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变得畅通。
振兴乡村靠产业而不是靠救济。张华给福华定了调子,立足乐山,以产业带动农业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福华以工业反哺农业,积极推进“企地共建”。凭借乐山市遍布优质的竹资源,在沙湾区江村打造3.5万亩林竹基地,在沐川县碑坪村打造万亩巨黄竹产业基地,以保底价协议向农民买竹片,确保农户能靠种竹增收,每年释放约4亿元惠及周边近千余农户。
乡村教师生涯,使张华深知,乡村的振兴,不仅需要产业的支持,还要留住人。由于没有一所好的初级中学,很多员工子女的教育也成为了大难题,企业中的优秀人才无法在五通桥安家扎根,社会人力资源结构将进一步恶化。“一所好的学校,留住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一个个家庭,更是一大批优秀的人才。”2022年5月11日,福华集团向五通桥区人民政府捐资1亿元,支持五通桥区建设福华通材初级中学,让更多学生拥有更好的学习条件、更多的成长成才机会。
“我在乐山沙湾区碧山乡当了6年老师,对教书育人充满了感情。”从乡村走出来,张华更了解乡村的教育困境:一方面,老师们来到乡村特别是边远山区教书,薪酬低、工作环境差;另一方面,当地的父母接受教育程度不高,或者是长辈带孩子的情况普遍存在,需要老师投入更多精力在教学工作上。“要解决当地教育问题,先要留住老师。”在张华的推动下,计划在福华通材中学建成后“通材优秀教师”“通材优秀学生”奖励基金先后建立。“通过我们的努力,解决老师的一些生活压力,让老师在学校待得住,把更多精力放在孩子身上。”
自2008年,福华开始联合四川省扶贫基金会乐山市分会、乐山市扶贫开发协会在马边实施“栋梁工程”扶贫助学公益活动,每年捐资30万元,15年时间里,已经帮助3000多名贫困学子及优秀教师。2015年开始,福华向五通桥中学设立定向教育奖励金,每年捐资15万元,8年时间里已累计奖励193名优秀学子和331名先进教师。
依然乡音未改的张华对脚下踩的每一寸土地,都深感一份责任。张华创办的福华先后成立了“福华更生扶助基金会”“福华慈善基金会”, 在扶贫、救灾、助学、维护社会稳定等领域制度化、规范化、可持续地开展公益事业,以更好的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多年来,公司累计捐资近2亿元。
张华认为,履行社会责任是每个人的基本素养,作为企业如何更好的创造社会价值,要看整个团队的专业化建设,“福华专门设立了公共关系部和党群工作部来负责此事。”2021年,张华决定加入深圳国际公益学院GSE全球社会企业家学者项目首期班,再次开启学习之旅。专业的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以推动社会进程,是张华一直在探索和践行的。“衡量一家企业成功与失败的最终标准,不是能挣多少钱,而看你为社会、为国家做出了多少贡献。”
梦想在不断地照进现实。张华深深眷恋着这片养育自己、养育亿万万中国人的土地。
GSE学者项目由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创办,引进日內瓦大学可持续资产与财富管理金博课程体系,以源自《周易·系辞传》的“盛德·大业”为励志训词,取“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之意,旨在培养具有全球商业领导力和强大社会创造力、拥有远大愿景和社会企业家精神,兼具高端学术水准的卓越社会企业家。
GSE学者项目首期班由63名企业家构成,他们中有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人物和先进模范人物、上市公司和龙头民企实控人等。首期GSE同学平均年龄45.3岁,硕士占71.4%,博士占20.6%;主要来自大湾区、长三角、北京等地区,分布在生物医药、能源环保、现代服务等十个领域;其中创始人/董事长占92%、CEO/总经理占8%,境内外上市公司实控人占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