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5 / 2019
520
3月12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莱斯特·M·萨拉蒙(Lester M. Salamon)前往苏州西交利物浦大学,继续宣讲慈善“新前沿”。学院GPL校友、哇牛资本总裁、汇川技术联合创始人、心汇心公益基金会创始人兼理事潘异;学院EMP校友、英格玛人力资源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庄志,前诺基亚驻苏州副总裁艾哲罗,上海泉爱基金会总顾问Joanne Brooke及苏州科技大学教授高钟等嘉宾出席了本次活动,80余位观众现场聆听了萨拉蒙教授的精彩演讲。
左起:潘异、庄志、萨拉蒙教授、Joanne Brooke、高钟、艾哲罗
EMP校友庄志与萨拉蒙教授
庄志校友向现场观众介绍了萨拉蒙教授,并和大家分享了他对萨拉蒙教授研究的独特见解。
*乐助慈善基金会是一家创新型的慈善公益机构,致力于系统性引领和催化社会创新,并推动社会责任生态圈建设,通过大力推广公益教育、助学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萨拉蒙教授
本次思享会上,萨拉蒙教授着重介绍了金融对慈善的影响。他认为,新慈善专注投资资本,使用的是多样化的金融工具和资本渠道;比起传统的捐赠,在投资资本不同的组织形式下,可以撬动的资源更大。同时,萨拉蒙教授还重点介绍了新慈善里的两个新工具——小额保险和社会影响力债券(*请看上期介绍)。
小额保险是一种先行工具。在发展中国家约有3%-5%的人口没有保险——包括房屋保险、农业保险、人身保险等,这使他们的生活抗风险能力极其脆弱,生活艰辛。有个说法叫“金字塔底端”——底端人群相对而言要比金字塔中层的人付更多的钱去购买生活必需品,原因是越到底端分配体系越低效、市场竞争越少等等,导致底端人群能接触到的商品极其有限,包括保险在内。
如果将保险市场化,并且以非常小的规模、低廉的价格销售出去,值得一试。正如小额贷款的模式,一家印度小企业家拿到了一笔小额贷款,给印度的孩子提供3美元一副的低价眼镜,眼镜卖出了几百万副,他收回了成本,赚到了钱,更重要的是——投资资本繁荣了底端市场经济,小额保险也是这样一个可以吸引投资资本进入底端市场的新工具。
《慈善新前沿》里11个行动主体及8个工具
潘异校友在2017年GPL项目英国课程中接触到了社会影响力的概念并深受触动,在回国后转化为行动——2018年末,潘异作为创始发起人之一加入学院发起的科技影响力投资联盟,专注科技影响力投资的行动和倡导。在提问环节,潘异提出:投资就是投资人愿赌服输。但作为社会影响力债券和小额贷款,如果利息过低,甲方坏账无法覆盖;利息过高,乙方企业负担又会很重,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萨拉蒙教授回应,对自我资产进行保护是必要的,所以要借助强担保方来解决问题。例如密歇根的几个艺术类机构想要去银行贷款建楼,但因银行利率太高望而却步。后来社区基金会支持这个计划,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兜底担保与银行谈判,最终银行降低了利率,达成三方共赢的局面。
GPL校友潘异
现场观众也提出两个问题:第一,慈善基金会专注的是成果还是产出?第二,萨拉蒙教授提到全球非营利组织资金来源50%服务收入、35%政府投入、14%慈善收入——如何对慈善收入进行界定?
萨拉蒙教授回应道,第一,产出是可以测量的结果,如开展了多少课程、建了多少房子等;而成果是产出所带来的影响,即开展的课程是否让学生有更好的教育了?建房子是否让人们生活改善了?成果是较难衡量的,产出有时候看上去很好,但不一定带来好的成果。第二,慈善相当于一个“礼物”(Gift),一旦捐赠出去了,就不会收回来了。数据上14%的赠款主要来源于基金会捐赠、个体捐赠和企业捐赠。同时,他还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角度:在志愿活动中,志愿者投入的时间精力也是价值,是慈善的新形式,所以慈善投入如果用时间+金钱衡量的话,会从14%上升到30%或更多,但由于时间的价值无法衡量,14%的慈善收入中只包含金钱捐赠。
活动现场
本次系列思享会围绕萨拉蒙教授的新书:《慈善新前沿:重塑全球慈善与社会投资的新主体和新工具指南》举行。本书第一次全面概述了慈善新前沿中的新行为主体和新工具,在深化认识的基础上,让人们了解、学习、实践和负责任地推动这种社会目标导向的新模式,其目标在于为发生在慈善和社会投资领域的所有重要的新变化提供一份完整、清晰、易懂的路线图,在认清它们面临的局限和挑战的同时将它们能够产生的效益最大化。当然,在探索慈善“新前沿”的同时,传统慈善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该书由学院于2018年引进译介,中文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19年3月出版。
本文源自 深圳国际公益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