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4 / 2016
43
2016年11月8日至15日
全球善财领袖计划GPL
“印度公益人文与创新”课程正式启动!
印度德里时间11月8日晚7点,全球善财领袖计划GPL团队顺利抵达印度首都德里。借着德里宁静夜色,开启了“GPL印度公益人文与创新”的第一课——善财领袖引导课!
善财领袖导师 课程精选
深圳国际公益学院董事会主席、全球善财领袖计划GPL领袖导师马蔚华主席,发表了《以商业化思维助推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主题授课。
马蔚华主席提出了三点对商业化思维与公益事业结合的的看法
从理论上讲,商业化思维、市场化运作与慈善公益并不矛盾,而是内在一致的。未来的企业将越来越看重自己的社会责任以及社会价值。特别提到福特的一句话,“一个伟大的企业和一个好的企业的区别是,一个好的企业可以向社会提供令人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但是一个伟大的企业,不仅要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而且会使这个世界更加美好。”
慈善公益可能在创造社会价值的时候,实现可持续的商业价值。我们过去看到的很多社会问题,正在变成商业上的机会。随着技术的进步,或者由于规模效应,原本市场无法服务的人群,现在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甚至成为未来新兴的行业。
社会企业和影响力投资正在成为全球公益的新趋势。社会企业是一种应用商业手法,来达到解决社会问题目的的组织形态。起源于英国,在全世界迅速发展。目前,英国已经有社会企业超过七万家,雇佣超过一百万从业人员,产值达GDP的1.5%。
公益机构进行商业式创新的几个重要抓手
首先是战略。我们需要看到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和普惠金融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将有可能得到解决,公益机构需要看到这一趋势。
其次是管理。用什么方式去做公益更适当?国外的很多慈善基金会很早就进行企业化管理,而在国内用现代企业制度管理慈善组织还是一个创新。
第三是风险控制。公益事业存在风险,其损失就是信誉和公益组织的品牌。因此完备的内部外部审计制度、信息披露制度、风险管控制度和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就显得很重要。
第四是文化。一个公益组织要把使命和价值观,作为一种文化深入员工内心,变成员工的自觉行动。
最后,马主席表达了对GPL辅修课程的期待,如何与印度慈善界进行交流,进而在中印之间建立交流和联合机制,值得探索。
深圳国际公益学院院长、全球善财领袖计划GPL学术导师王振耀教授,发表了《印度与中国》的主题授课,从印度的历史地理、佛教与印度、印度共产党与中国、印度慈善的雄厚社会基础、印度多样性的文化和印度与中国的发展轨迹等六个层次剖析了如何从中国的视角看待印度的宏观命题。
印度历史景观、佛教与中国
王院长首先着重讲述了印度的历史与地理概况,从中国与印度的宏观视角,追溯了莫卧儿帝国兴起、发展和衰败的历史轨迹。通过佛教起源与唐玄奘西天取经的贡献讲述了印度与中国文化纽带。迈步近代,聚焦20世纪新中国与印度共和国的跌宕起伏之中,勾勒出印度共产党的兴衰荣辱。最后从印度近现代政治曲折的演进历程,解读印度左派政党的社会基础。
活跃的社会与国际化的慈善
提到印度慈善发展,王院长认为,塔塔基金是传奇性慈善事业的中流砥柱,为印度国家的发展和民族富强带来了福祉。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作为众多大型知名企业家族之一,为什么塔塔家族没有列入印度富豪榜。原因很简单——塔塔家族历经数代,形成了一种传统,即将个人财富的很大部分都捐献给众多基金组织,为大多数印度人民创造福祉。
多元文化在印度
王院长引用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的观点:“盲目地崇拜‘过去’是不好的,然而藐视‘过去’也是不好的,因为这两种做法的任何一种都不能作为建设‘未来’的基础。‘现在’和‘未来’都无可避免地是由‘过去’发展出来的,并带着它的烙印,忘记了这一点就等于建筑而无地基,就是切断民族发展的根源。” 对此,王院长以历史的高度总结了印度发展的渐进性与中国发展的跳跃性,并畅想两国未来发展的联合。
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全球善财领袖计划GPL国际顾问应琦泓先生(Steven Ying)发表了《印度会不会崛起?》的深刻阐述。
高速增长的持续
应琦泓先生认为,从印度人的年龄结构看,印度的这轮高速增长期是有可持续的基础。主要原因在于
印度有比当年的中国更诱人的人口红利。作为与中国人口同等量级的印度,目前刚刚开始享受到由巨大人口带来的红利。这意味着印度将拥有世界规模最大的劳动力,印度作为制造业基地的优势将不可撼动。
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英语使用国,数十万的硅谷精英。当一门语言取得国际交往的标准语言地位时,你掌握它,意味着沟通、交流成本的大幅度降低。同时,印度人被欧美主流所接受的程度比中国人更高。谷歌的 CEO(Sundar Pichai)是印度人,微软的CEO (Satya Nadella)是印度人,百事的CEO(Indra Nooyi)也是印度人、Adobe的 CEO(Shantanu Narayen)还是印度人。还有诺基亚的、万事达卡、高知特、德意志银行、肯德基、思科这些公司的高管都是印度人。
印度有堪比中国 90年代的基础设施与发展潜力。中国已经发展到几乎村村通公路的的阶段,成长空间有限。而印度基础设施上的落后,则说明印度在这方面仍有潜力。一旦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互联互通将对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
印度有利的战略地理位置。印度的地缘环境非常优越——一桶油从中东走到印度,比走到中国要少走 5/6的路程。此外印度处于南亚次大陆的中心地带。正如印度前外交部长贾斯万特·辛格所说:漫长的海岸线在给印度留下无限的希望。
印度正在开展的莫迪改革。推行“印度制造”战略。将制造业占印度 GDP的比重从目前的 15%提升至 25%,并为每年进入印度劳动力市场的逾 1200万年轻人创造就业。
印度经济崛起
印度经济的崛起不可避免地会对中国带来挑战。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的竞争和软实力的国际竞争上。总而言之,印度经济近年来出现了良好发展的势头,尽管这一势头是否能够保持下去仍有诸多不确定性,但是一旦印度经济崛起,就必然会对中国经济特别是中国制造业带来挑战。面对印度经济崛起的趋势,我们要做的是客观分析,一方面要抓住机遇,提前布局抢占市场,另一方面要积极通过深化改革和鼓励创新来应对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