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 2025
43
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公益力量的国际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从单点的援助项目到体系化的全球合作,中国公益组织正探索如何跨越文化、制度与能力的界限,在世界舞台上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跃升。
10月15日,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十周年院庆系列活动之“CGPI思享会·公益出海赋能季”在北京举办。活动以“共探可持续出海的新能力图景”为主题,汇聚来自公益机构、企业基金会与国际组织的代表,共同探讨中国公益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角色与责任,分享民间组织“出海”的生动实践与反思。
“把爱与和平带给世界。”
这是EMP七期、ELP二期校友、北京同心圆慈善基金会秘书长仇序在领航导读中反复提及的一句话,也是他十余年公益历程的信念所在。
仇序介绍,北京同心圆慈善基金会自2016年成立以来,致力于推动更系统、更持续的社会实践。基金会以“扶危济困、传递温暖”为使命,在国内率先建立起“大病救助+心理陪伴+社会支持”的综合模式。截至目前,已在20个城市、50家医院附近开设“爱心小家”,为3万多个异地求医家庭提供“一张床、一顿饭、一间房”的庇护。
“在每一个陌生的城市,灯光亮起的地方,就有希望。”仇序说。从“小家”出发,同心圆的公益版图逐步延伸至世界。在巴基斯坦、印尼、阿富汗、乌克兰、叙利亚、加沙等地,他和团队持续开展人道援助项目——为孩子装上假肢、为孤儿分发食物、为难民搭建临时庇护所。
“国际人道主义不是单向援助,而是一种共生关系。”仇序总结出“国际赈灾五原则”:直接、重点、及时、尊重、专业。直接行动、优先弱者、把握时机、以虔诚之心发放、用专业精神落实——这五条原则,是同心圆团队穿越战火与废墟的行动准则。
他展示了同心圆的三处“国际小家”——印尼的“爱没有国界”之家、加沙的“和平之家”、巴基斯坦的“中巴青年同心圆小家”。在那些饱经战乱的地方,中国公益人的身影成为当地民众心中的光。
“我们见证的不是援助的成功,而是人性的连接。”仇序说。中国公益出海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资源输出”,而在于让爱、信任与尊重在更广阔的土地上生根。让更多志愿者在帮助他人中遇到更好的自己!并实现由富到贵的升华!
从精准扶贫到全球减贫:中国经验的跨界迁移
PLP一期校友、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国际发展部主任伍鹏在案例分享中,用一句话概括了中国社会组织的国际化逻辑:“国际化不是资源输出,而是价值共创。”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原中国扶贫基金会)是中国最早开展国际援助的社会组织之一。伍鹏回顾机构国际化的历程,将其分为三个阶段:“不出国门的国际化”“出差式国际化”与“常驻式国际化”。截至2024年底,基金会已在32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人道救援与发展援助项目,总投入4.76亿元人民币,惠及256万人次,建立了43家海外合作伙伴关系,形成了稳定的国际项目团队。
在南亚的尼泊尔,一间间“爱心电脑教室”和“国际微笑儿童”供餐点不断落地,来自偏远山区的孩子第一次拥有了电脑课,也能在学校吃到热腾腾的午餐;在埃塞俄比亚,妇女职业培训项目和家庭水窖计划同步推进,既帮助贫困女性掌握手工艺技能、实现就业,也让无水可用的村落拥有了安全的饮水来源。这些项目分布在不同大陆,却共同展示出中国社会组织的行动路径——以实际行动回应当地最迫切的需求,用合作与专业赢得信任,让“发展”真正成为可持续的希望。伍鹏强调,所有国际项目均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为框架,重点聚焦六大领域:消除贫困、零饥饿、健康福祉、优质教育、清洁饮水与体面工作。
“我们希望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看到中国社会组织的标志。”伍鹏说,“那不仅是旗帜的颜色,更是方法与信任的象征。”他以实践经验鼓励更多机构携手出海:“只要愿意学习、善于合作,中国社会组织完全有能力在国际舞台上讲好‘民心相通’的中国故事。”
共创公益出海的新能力蓝图
在本次思享会的圆桌环节,深圳国际公益学院高级顾问曾晶与北京同心圆慈善基金会秘书长仇序、太加海外集团董事长景德君、北京新阳光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刘正琛、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副秘书长许潇潇,以及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国际发展部主任伍鹏,共同围绕“共创公益出海的能力发展新蓝图”展开深入探讨。
太加海外集团董事长景德君首先谈到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的公益使命:“公益是企业最好的软实力。真正的国际化,不止是资本和技术的输出,更是价值的传播。”她分享了企业在海外公益项目中的经验,强调“在陌生的环境里,公益能建立信任,也能让企业找到与当地社会共赢的方式”。
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副秘书长许潇潇指出,公益国际化应与国家战略和机构使命同频。“走出去”首先是机构的战略选择,战略又决定了适宜该机构的策略与路径。她提到,除了在海外设立办公室、开展海外公益项目等,社会组织还可考虑通过参与国际会议、加入国际网络等方式“试水”,实现“广义”上的“走出去”。
作为行业平台,民促会长期关注社会组织能力建设,近年来更是大力支持社会组织“走出去”参与全球治理,在系统性赋能、资源与渠道支持、知识沉淀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而话语体系转换是当前行业“出海”亟需突破的能力缺口之一,“如果我们的理念不能被世界听懂,就难以实现真正有效的对话。”她呼吁,为更好地支持公益出海,政府与资源方可设立专项基金,推动标准化建设,建立跨界协作机制,推动能力共建从“项目合作”走向“生态共建”和“价值共建”。
北京新阳光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刘正琛介绍,新阳光2009年加入世界骨髓捐献者协会,和全球骨髓库实现数据共享,2014年加入世界抗癌联盟UICC,曾经通过世界骨髓捐献者协会和美国骨髓库,向美国患者捐献过造血干细胞。新阳光正在筹备部分品牌项目出海。
他对有意向出海的组织提出如下建议:“首先要理解国际上非政府组织的话语体系,例如公益组织的存在目的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例如civil society、逻辑框架、变革理论,参与式发展等,否则可能会遇到当地舆论的质疑;第二在能力建设方面,要着重提升跨地域、跨文化、以及本地化的管理能力,建议可以利用中国作为幅员辽阔多民族国家的优势,在国内少数民族地区建立项目点,持续优化跨地域、跨文化管理能力,之后向国外发展的障碍会少一些。第三就是建议机构要具备国际筹资能力,最好在国外筹资做国外的项目,而不是只用国内的资金,否则国内捐赠人和公众会质疑,国内还有很多人需要帮助,为什么要拿国内的资金去帮助外国人?”
在对话中,仇序强调“出海的第一步是共情”,无论是战地援助还是民间合作,信任始终是最稀缺的资源。伍鹏进一步提出,应让机构间共享经验、共建机制,把个体智慧沉淀为行业公共资产。
主持人曾晶总结道:“从单点行动到生态共建,公益出海需要的是学习力、整合力与共创力。能力建设不仅是机构成长的路径,更是中国公益迈向世界的根基。”
始于本土,连接世界
从北京到加沙,从乡村到全球,中国公益人正以行动诠释“民心相通”的时代精神。
这场思享会不仅展示了中国社会组织走向世界的脚步,更凝聚起跨界协作的共识:以专业为桨,以共生为帆,让中国公益的温度与智慧,成为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