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2 / 2025
18
深圳国际公益学院董事会主席马蔚华应SNEC大会邀请,发表题为《能源转型与公平可及:光伏科技点亮全球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视频演讲,分享了关于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他表示,光伏的降本奇迹并非终点,而是让清洁能源从“可负担”迈向“可享有”的起点。未来,全球能源转型需要更多这样的实践:以技术创新打破成本壁垒,以协同合作弥合发展鸿沟,让光伏科技的光芒与普惠发展的温度共同照亮全球可持续发展之路。
全球能源转型的紧迫性与挑战
在气候问题愈演愈烈的背景下,能源分配失衡问题愈发凸显。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全球有7.75亿人无法获得电力,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仍有大量人口依赖传统生物质能维系基本生活需求。部分发展中国家清洁能源项目的融资成本至少是发达国家的两倍,进一步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能源贫困与经济滞后,给可持续发展造成阻碍。
面对时代命题,全球能源转型已从理念共识转化为行动刚需。发展人人可负担、可享有的清洁能源,是破解局面的关键,也是平等赋权的必要。
中国能源转型的实践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能源密集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较大。自“十一五”时期以来,中国就开始出台一系列促进节能降耗的重要举措,并逐步出台政策保障可再生能源消纳。
2020年,中国作出“3060”承诺,并逐步完善起“1+N”政策体系。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的能源转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24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超过3亿千瓦,占比高达新增装机总量的85%以上,可再生能源发展势头强劲。不仅如此,农村地区也在绿色发展中受益匪浅。户用光伏覆盖超过550万户、北方清洁取暖率近80%、充电基础设施超1300万台,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3100万辆,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逐步形成。
中国能源转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也是一场深层次变革。展望未来,中国将基本建成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体系,在“双碳”目标的牵引下,中国将继续稳中求进,推动绿色发展走深走实,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智慧与力量。
能源转型的协同创新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进程中,协同创新既是破解技术瓶颈的核心引擎,更是实现发展公平的必由路径。这一过程既需要技术革命的内生驱动,也离不开产业链的协同进化与社会价值的多元共创。
技术突破是降低清洁能源成本、提升可及性的基础。隆基的创新实践首先体现在对技术边界的持续突破。在生产端,隆基在嘉兴“灯塔工厂+零碳工厂”的实践,展现了技术创新与低碳制造的深度融合。通过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等技术的系统应用,提升了生产环节能源效率,降低了生产能耗。同时通过屋顶光伏、绿电证书与碳信用抵消,实现“零碳工厂”。这种“技术降本+制造减碳”的双轮驱动,印证了技术创新是能源转型的第一生产力。
能源转型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必须依赖产业链的协同进化。从全球看,供应链碳足迹管理与中小企业赋能是两大挑战。隆基“绿色伙伴赋能计划”提供了破局思路,帮助带动200家供应商完成碳排核算,共同节能减排。将绿色低碳从企业责任转化为产业链的集体竞争力,尤其为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提供了减碳路径提供了可以参考的路径和范式。
能源转型的协同创新,实质上是技术革命与普惠发展的并行,将能源转型从“效率优先”的单一逻辑,升级为“效率与公平并重”的协同逻辑。这既需要头部企业以技术创新突破成本天花板,也需要产业链与政策体系将技术红利转化为全球发展权益,共同建设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以技术创新打破成本壁垒
中国光伏既能引领全球产业链的绿色升级,也能赋予发展中国家自主减碳的能力。光伏的降本奇迹并非终点,而是让清洁能源从“可负担”迈向“可享有”的起点。
未来,全球能源转型需要更多这样的实践:以技术创新打破成本壁垒,以协同合作弥合发展鸿沟,让光伏科技的光芒与普惠发展的温度共同照亮全球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