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5 / 2024
1597
2024年3月7日,深圳国际公益学院联合多家高校基金会举办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基金会发展促进研讨会,针对中外高校基金会情况对比、中国高校基金会筹款募资模式、项目设计、评估激励等方面开展经验分享与交流,并与高校基金会捐赠人进行深度探讨,以期推出适用于高校基金会筹款配捐的流程工具,助力高校基金会管理层推动并落实等额配捐等创新筹款形式,提升对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创造合作共赢,协力并举的新格局。
深圳市政协常委、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公益顾问房涛,深圳国际公益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唐昊,深圳理工大学基金会秘书长刘宽及深圳国际公益学院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团队等与会。
参会嘉宾:深圳市政协常委、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公益顾问房涛;深圳国际公益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唐昊;深圳理工大学基金会秘书长刘宽;电子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深圳市成电高研科教基金会秘书长张江虹;深圳市光明致远科技基金会秘书长徐雪蓉,副秘书长潘珂;长江商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戴瑾,经理杨宇桥、黄静;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基金会秘书长毕建秋;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黄秀兰;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校长助理、公共事务办公室主任张韶峰;中国农业大学深圳研究院特约研究员,裕同慈善基金会、粤美特慈善基金会创始人之一钟丽梅;中山大学深圳研究院办公室曾凤华;EMP十七期同学、南方科技大学联络发展部部长、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耿珺;EMP十七期同学、暨南大学深圳校友会执行会长、广州市暨海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刘晓瑞;EMP八期校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基金会秘书长李夏琳;EMP六期校友、深圳市爱阅公益基金会创始人李文;EMP六期/ELP2019校友、深圳市企沃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广州市增城区政协常委刘文杰;EMP十五期同学、深圳市铭基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陆忠诚。
新机遇,也是新挑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各方面事业的快速发展,公益事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家对公益事业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除对捐赠企业予以一定的税收减免之外,对于积极面向社会各界筹款的高校也给予了较大程度的支持,如大力支持高校基金会的设立、出台中央高校捐赠财政配比政策等。虽然等额配比在国外已经有较多的实践,但是目前适合国内本土化的配比基金实践尚不成熟,大量高校基金会还没有探索出一条规模化复制的路径。在治理体系上,高校基金会亦存在与本校的行政体系并行,且存在理事会职能发挥不全等问题。
深圳市政协常委、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公益顾问房涛表示,高校基金会在支持中国教育进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应通过放大其作用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利用,以实现巨大贡献。“当下高校基金会应适度调整原有框架,以适应时代要求,专注于教育硬件补充和捐赠资金的有效利用,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要素;调整认知和方向,以获得更多社会投入和支持。另一方面,捐赠人期望实现其捐赠意愿,并通过捐赠与学校建立长期联系,进而通过捐赠与产业基金相结合,实现项目收益的杠杆效应。”
在《高校基金会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的主题分享中,深圳国际公益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唐昊教授表示,目前高校基金会在筹资过程中缺乏系统性、主动性和策略性,资源发掘不足,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需要提升筹款能力,丰富筹款工具,建立筹款网络,梳理捐赠人资源,以品牌项目建设带动基金会发展,形成品牌效应,增加社会影响力。此外,高校基金会应提升其专业性,包括专业人员配置、组织机构和资金运营的合理规划,以支持自身的发展壮大。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基金会发展促进研讨会现场
高校基金会经验分享与交流
此次研讨会上,各高校基金会代表分享了各自基金会的基本情况,并针对各自面临的困难与挑战进行深入沟通与交流,重点关注机制体制创新、筹款策略、捐赠人关系维护、工具包及流程优化、配比政策应用、慈善资金增值保值、人才培养合作、与市场需求充分对接、跨领域合作等热点议题。
其中,EMP八期校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基金会秘书长李夏琳表示,该校特别关注学生需求,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和条件,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却让一部分学生产生学校不缺少资金的想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金会募资。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基金会秘书长李夏琳
EMP十七期同学、南方科技大学联络发展部部长、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耿珺提出,高校基金会在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着不同的挑战,没有成熟校友网络导致南科大教育基金会筹款难度较大。
南方科技大学联络发展部部长、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耿珺
长江商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戴瑾说,长江商学院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校友中培养捐赠文化,“我们的校友们以企业家为主,他们认为已经支付了高额学费,所以学院不需要额外的捐赠,结果更倾向于捐赠给其他高校的贫困学生,而不是自己的母校。”
长江商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戴瑾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是深圳的一所职业发展类高校,已经成立30年。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基金会秘书长毕建秋表示,目前学校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社会捐赠和资源贡献不足,学校面临的财政压力较大。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基金会秘书长毕建秋
高校基金会捐赠人代表的分享引发现场与会嘉宾的深入讨论,包括如何让捐赠人看到捐款的意义、如何更好地参与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小额捐赠的杠杆作用和重要性、如何通过政策优惠来鼓励捐赠、如何将商业与公益慈善相结合等话题。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黄秀兰表示,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定位为新工科的南方基地,未来可能偏向产业化和应用研究。学院目前面临包括产学研成果转化和捐赠人需求变化等方面的变化,需要不断创新取得突破。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黄秀兰 深圳理工大学基金会秘书长刘宽提出,作为一所新型研究型高校,学校面临着如何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环境中异军突起的挑战,“这需要学校与产业发展和时代趋势结合,探索颠覆性创新,以适应未来教育和社会的变化。高校基金会应提升其影响力,以便更好地参与大学建设和发展。” 深圳理工大学基金会秘书长刘宽 作为资方,EMP六期校友、爱阅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李文表示,爱阅公益基金会资助学者进行儿童阅读理论及实践研究,但面临体制内资金申请规定和科研成果认定的问题,限制了教师申请的积极性和企业的支持意愿。 爱阅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李文 深圳市光明致远科技基金会秘书长徐雪蓉分享了作为捐赠人的经验,强调了小额捐赠的杠杆作用和重要性,以及基金会理事长颜宁院士作为领路人在募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深圳市光明致远科技基金会秘书长徐雪蓉
高校基金会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捐赠人和社会?需要基金会的创新与发展,需要进一步推动基金会管理层落实目前国内外的创新筹资模式等。深圳国际公益学院作为中国首家独立注册的公益学院,深耕公益教育多年,也在持续关注该议题,拟与高校基金会伙伴们建立紧密的合作网络,开发创新筹款流程工具包,帮助其形成创新的理念和前瞻的眼光,引领高校教育类基金捐赠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促进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新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