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6 / 2024
631
“与理想者为伍,与创变者同行”——EMP国际公益管理课程体系升级发布会于3月24日在深举行。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师生,及从云南、贵州、福建、陕西等多地赶来的热心公益伙伴共百余人集聚一堂,聆听公益分享,探讨在多元的公益世界里,如何有效地推动公益专业化进程。
“我创立第一个公益项目的初心就是要通过社会创新推动解决社会问题。”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客座教授陈行甲在发布会上深情地分享了《我的公益之路》。他表示,一个好的公益项目需要满足五个要点,即项目设计的科学程度、执行的到位程度、财务透明程度、管理的科学程度、独立的第三方监督程度。“我觉得公益慈善应该是这三句话,有限的救助、多元的公益服务、为社会公益服务的价值倡导。”
“无论是创办公益基金会还是成立公益项目,除了解决相应的社会问题,还能够通过某种机制和方法号召更多的人加入这个行业,这是更伟大的贡献。”在陈行甲与深圳国际公益学院EMP五期校友、深圳狮子会前会长卢志强的师生对话中,卢志强分享道,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对自己的内心也是一个巨大的提升,帮助我们找到活着的意义与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公益人能够号召更多的人去做一件事儿,这本身就对促进社会和谐起到重要作用。”
这是一个公益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全球化、人性化、科技化、法治化的四大趋势愈发凸显,社会组织已开始成为新的生产力要素,中国公益慈善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正在为世界慈善事业提供“中国样本”。
在国家政策与法治保障“双轮驱动”下的中国公益教育也正在进一步布局立体慈善。“深圳国际公益学院长期专注公益人的专业培养,公益教育格局的重大变化,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如何不断完善课程设计,以适应公益慈善的新生态。”深圳国际公益学院教授、EMP学术主任唐昊在发布会上分享了EMP国际公益管理课程的最新变化。
此次EMP课程体系升级是顺应时代发展对公益专业化进程的一次思考与变革。即充分考虑到课程设计的专业化,同时兼顾同学需求的个性化,将课程体系分为四个方向,分别是:
明确基金会发展定位与公益事业整体布局,提升基金会运作效率,规范管理策略,增强资产管理能力。
完善新公益知识架构,聚焦公益机构发展与社会创新路径,精准识别社会需求,与商业接轨寻求公益“破圈”有效途径。
提升可持续发展理念,探索ESG本土化实践,跨界碰撞,以“公益+商业”双重视角识别公益创业机会,实现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商业。
提升专业服务人士(理财顾问、律师、会计师等)咨询规划等能力,引导和支持高净值人群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促进财富向善。
公益教育不仅是传递知识更是激发个人认知世界的热情和能力。如何激发伙伴内在力量,让更多普通公众能够成长起来,能够去发现自己拥有改变世界的能力和机会,以自己的光和热去创造一个美好社会,也是公益教育的意义所在。
“正如弗洛伊德说过,爱与工作是治愈一切的良药,试着去爱。公益行业在为你提供爱的通道,是一个机会。”发布会上,陈行甲对关心公益、关注公益的人呼吁道:"Welcome,欢迎加入公益队伍,因为有你们的世界,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