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8 / 2023
250
深圳国际公益学院董事会主席马蔚华在毕业典礼上致辞
以下选编自马蔚华主席现场致辞:
9月,是一个公益慈善氛围浓郁的月份,伴随着“中华慈善日”“99公益日”“慈展会”等一系列公益慈善主题活动的举办,社会各界合力掀起了行善、助善、传播慈善的热潮,深圳国际公益学院也迎来了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怀着激动和喜悦的心情,祝贺EMP11期至14期的毕业生完成学业!从这一刻起,你们不仅收获了丰硕的公益慈善的学习成果,而且拥有了坚实的后盾——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和生机勃勃的同学网络,你们也收获对公益慈善事业更加充盈和坚定的信心。
时光飞逝,学院即将迎来8周年。此时此刻,我也不禁感慨,学院一路走来风风雨雨,艰辛而可贵!感谢我们的各位创始人、各位董事、院长、学院的教职员工、感谢我们的同学,大家栉风沐雨、不辞辛劳,为学院的发展尽心尽力、锐意进取。
在面临种种挑战的当今世界,通往未来的道路山高水长。作为公益慈善领域的高级管理人才,希望大家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今后公益实践和创新创业的基本准则。以下三个议题,尤其需要重点关注:
2023年3月20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第六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气候变化2023》。这份由当前世界最顶级的气候科学家们共同撰写的报告(AR6)指出,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化石燃料的燃烧以及不平等且不可持续的能源和土地使用导致全球气温持续上升,现在已经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了1.1摄氏度。这导致极端天气事件愈加频繁和强烈,使全球各个地区的自然和人口日益陷入危险之中。随着气候变暖加剧,粮食和水的不安全将会日益严峻;如果这些风险与大流行病或冲突等其他不利事件同时发生,将变得更加棘手。
对此,这个报告提出解决方案包括使用清洁能源和低碳电气化、促进零碳和低碳运输、改善空气质量等。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将报告称为“拆除气候定时炸弹的指南”。他借用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瞬息全宇宙》的英文片名呼吁,“我们的世界需要在各个地方对所有事项同时采取全方位的气候行动”。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说现在已经不是气候变暖,而是气候沸腾,气候崩溃。因为今年的6、7、8三个月,世界哥白尼气候服务中心认为是有人类社会以来最温暖的三个月。
除了全球气候变化不断加剧,当前世界还面临着经济衰退、地缘政治矛盾激化、全球极端贫困率近20年首次上升等严峻问题,可持续发展进程严重受挫。目前,距离2030年实现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时间框架已经过半,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却严重偏离正轨,只有12%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仍在正轨上。接下来的七年内,必须采取更有力的行动,才能在2030年之前实现目标;政府、私营部门、民间社会和个人都必须加紧努力,如 IPCC 的第六次评估报告所指出的,一扇狭窄的机会之窗仍然敞开着,但一秒钟也不能浪费。时间已经非常紧迫了,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2020年,中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注入强劲动力。目前,我国已经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战略,纳入到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建立了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同时,各省区市也均已制定了本地区碳达峰实施方案。
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世界各国团结合作,共同建设更加清洁、美丽的世界。绿色发展的达成、“双碳”目标的实现,涉及的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参与主体是广泛的、多元的和复杂的,各个主体的充分参与、实践探索、自身成长和相互之间的良性互动,是达成目标的有利保障。
EMP2023年度毕业典礼现场
作为深圳国际公益学院的同学/校友,无论你们来自公益组织还是商业机构,要认清方向和自己身上的责任,要做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践行者、倡导者和引领者,气候治理的积极参与者。这就要求你们,加强对政策的理解,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积极参与政府、企业与社会的互动,并且要创新参与机制;加强国际交流与联系,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绿色发展故事。这就是我对同学们的第一个期望:应对气候变化,要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
ESG促进高质量发展
在环境和社会的挑战日趋加剧、可持续发展议程SDGs严重受阻的形势下,ESG的概念受到格外重视。ESG是英文Environmental(环境)、Social(社会)和Governance(治理)的缩写,是一种关注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绩效的投资理念和企业评价标准。200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行动(UNEP FI)联合其它机构首次明确提出ESG投资概念,并认为其是影响股东长期利益的重要因素,ESG成为系统化考察投资标的非财务因素的标志。2006年,联合国支持的责任投资原则组织发布了责任投资原则(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ing,简称PRI),该原则致力于推动各大投资机构在投资决策中纳入ESG指标,帮助PRI的签署方提升可持续投资的能力并在实践中规避风险,优化投资表现。ESG投资由此开始被广泛研究和运用。
目前,ESG已经成为全球治理、国家治理再到公司治理不同层面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随着国际社会近年来一直探索开发出ESG评价的方法、工具和标准,使ESG在资本市场有了极大的发展。去年年底,全球ESG投资规模已超过35万亿美元,可以预测到有望在2025年达到50万亿美元。特别是今年6月26日,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正式发布《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1号——可持续相关财务信息披露一般要求》(IFRS S1)和《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2号——气候相关披露》(IFRS S2),使ESG评价在全球范围内有了统一的标准,这将提升全球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的透明度、问责制和效率,对于全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一次有力推动。
在我国,“双碳”目标提出之后,ESG的理念也是空前的热,推动ESG,虽然中国不是世界最早的,但今天却是世界上最热的。目前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对ESG的认识和推动是前所未有的。去年,国资委成立了企业社会责任局,央企成立了ESG联盟。力争2023年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披露“全覆盖”。截至目前,153户央企境内上市公司编制并发布了2022年度ESG报告,占比41.58%,较上年占比提升了28.87个百分点,比境内市场整体水平高42.66个百分点,表明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工作已走在国内前列。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也开始关注ESG领域,积极主动披露ESG信息,去年已有民企达到国际ESG评级的3A级标准。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就是要自觉地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体现到发展的全过程中来,并且用它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和推动发展。这个内涵与ESG理念是高度契合的。
企业从来不是简单的市场参与者,而是嵌入到经济、政治、社会和环境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只有秉持长期主义,承担社会责任,建设美好世界,才能成就伟大企业。所以,只有把ESG作为一种核心价值观,贯彻到企业的治理结构、发展战略和管理全过程中,融入企业文化之中,变成企业全员的自觉行为,企业才能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推手。
建设美好社会,让绝大多数人获得福祉和利益,是公益慈善的最终目标。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ESG能够助力中国高质量发展,其实也就是最大的公益。历史发展到今天,公益的边界在拓宽,也是公益创新提升和发展的必然。
EMP2023年度毕业典礼签到
ESG是商业逻辑和社会逻辑结合的思维与实践,希望同学们毕业后继续在实践中深入学习和探索,加深对ESG理念的理解;同时,也要认识到,ESG需要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落地,融入企业的增长与发展,需要同学们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到企业以ESG为抓手的问题甄别、挑战与机遇的梳理,参与到企业的ESG实施工作中;此外,还要认识到,企业的ESG表现需要得到社会的检验,希望同学们持续关注企业行为的社会影响评估,从中提炼出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成熟水平的要素和方法,并且大有作为。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在公益慈善领域,公益慈善的网络化、数据化、信息化便捷了公益慈善参与途径,提升了公益慈善组织的能力和影响力,为公益组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
在不久前落幕的2023年“99公益日”期间,有超过6500万人次捐出了超过38亿元,和去年相比,捐款人次数增加了684万,捐款金额增加了12亿!这是公益慈善数据化的力量。今年,公众互动的人数超过1.2亿人,较去年翻了一倍,相当于平均每12个中国人,就有一个在“99公益日”期间参与了公益。
99公益日后,阿里巴巴“95公益周”、字节跳动公益平台“DOU爱公益日”等相继上线,主张以平台优势,将“人人公益”理念触达更多用户。参与主体多元,参与方式多样,互联网公益使“人人公益“的愿景变为了现实。
大家知道,去年疫情很严重,公益受到很大的影响。但是去年壹基金的捐款达到了历史最高的数额4.5亿元。什么原因呢?一是,疫情使我们社会公众守望相助,增加了相互的爱。第二个是最主要的原因,让爱变为公益慈善行为的就是我们的数据化公益。所以,人工智能科技不断跃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
当前,全球正迈入智能社会,运用人工智能创造人类美好生活、塑造科技向善理念,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关切。联合国认为,人工智能为经济、社会和地球带来了巨大潜力。如果运用得当,人工智能可以提高效率,并支持资源管理、缓解气候变化、应对灾害和生产性经济转型......在全球范围,许多企业、组织正在积极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公益领域。“人工智能+公益”已成为全球共识。人工智能技术与具体公益场景的紧密结合,将为提升人类福祉提供更多样化解决方案,为推动可持续发展创造无限可能。
公益教育在中国是新生事物,每一件事都需要创新。在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对慈善工作指示的基础上,办符合中国特色的公益学院,既要符合中国国情和慈善公益现状,又要接轨国际公益慈善的先进理念和前沿趋势,不仅要培养公益慈善组织高管,又要培养推动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榜样型慈善家、社会企业家和新公益领导者。
深圳国际公益学院的同学/校友们,希望能够在你们身上看到学院的理念落地生根;希望在乡村振兴的一线看到你们;希望你们在扶老、助残、赈灾、济困、环保、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持续深耕;也希望你们用新技术为自己的项目和组织赋能;希望你们将商业与公益相结合,用商业的模式,金融的工具,科技的手段来解决我们面临的社会问题。
我一直主张以公益的初心、商业的模式、金融的工具和科技的手段做公益。这是由于虽然爱心捐赠越来越多,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社会问题不断地涌现。我们的捐款解决不了不断出现的社会问题。大多数社会问题都是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所以我们主张在每一个项目,每一笔投资项目,每一个经济活动开始的时候。就要注意到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一致性。我们每一笔投资都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治理成本、减少扶贫成本,减少社会问题。所以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增加了社会影响力投资,公益金融这些课程,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为我们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做出我们的公益贡献!
EMP2023年度毕业生相聚深圳国际公益学院
作为疫情结束之后学院的首批毕业生,你们走过了艰苦卓绝的历程,又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考验,你们注定是极不平凡的一届毕业生,希望你们忠于使命、脚踏实地、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以开放包容之心,与各方合作,持之以恒地为促进中国公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中国高质量发展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