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2 / 2022
2288
在深圳,有一个以传承保护我国多民族文化的公益项目运维着近40支这样植根于祖国边疆的少数民族地区合唱团——飞越彩虹民族童声合唱团。
作为深圳市松禾成长关爱基金会目前运营的核心公益项目,十余年来,“飞越彩虹”的工作人员、音乐专家、爱心人士走遍祖国大江南北的民族聚居区,深入到田间地头,携手合力、持之以恒地倡导和推动“以童声合唱传递民族文化之美”,展示着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阳光、多彩和独特性。
被孩子们淳朴天然的歌声深深打动、受到中华各民族文化炫烂之美的吸引,王芳在2013年受邀担任深圳市松禾成长关爱基金会秘书长,随后又受托组建成立深圳市福田区飞越彩虹民族文化交流中心并任理事长。随着肩上的担子变得越来越重,为了让公益行动更有效,王芳决定走进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国际公益管理EMP的课堂:学习,是为了在“发现·分享·传递”公益理念的指导下,让边疆乡村各民族孩子们的天籁歌声得以展现;是为了让更多现代大都市人感受到中国广袤乡村各族孩子们歌声的美与丰富;是为了让城乡孩子们能够双向滋养、美美与共……
“我觉得乡村美育是新的希望工程,甚至可以说是真正关注中国未来发展的更加伟大的希望工程。”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强调乡村儿童美育的重要性。
儿童是美育培养的关键阶段。美育要求通过教育提升人们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对于激发个体的创造力有着积极的作用,为此,乡村美育得到了越来越多有志于乡村振兴的人们的重视。
六一儿童节前夕,深圳国际公益学院与腾讯公益、南都公益基金会围绕“乡村儿童美育”展开了调研,并邀请关注乡村美育的公益伙伴一同就“乡村儿童美育的教师本土化”议题开展闭门研讨,诸位专家和一线公益人畅所欲言。
“美育的特质是调动人的情感和人的感受力。”来自深圳国际公益学院EMP5期校友机构、浙江致朴公益基金会的龚瑜表示,希望美育能够成为其他学科的融合剂,这其实也是转变教育的工作模式。
多年倾心乡村儿童合唱团项目的EMP2期校友、北京德清公益基金会李克梅提出,为什么音乐不被重视?这不是一个人的观念,是很多人的观念。“我们需要搭建这样的舞台,让孩子们的魅力得以展现。”
“美育首先是一种福利,同时也是一种应得的权利,利用高科技的手法获得艺术的熏陶,也是科学的人道主义和人文的科学关怀相结合。”雅昌艺术基金会李琢玉表示。EMP15期校友所在机构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的谢鹏认为,美育和社会工作领域水平的提升,除了依赖于学校教学之外,更多的需要依赖于线上线下两方面的培育资源。”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艺术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等的重要课程,具有审美性、情感性、实践性、创造性、人文性等特点。
经过长期努力,城乡义务教育已实现了基本均衡发展,对乡村教育的发展也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从美育来看,城乡教育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乡村学校美育专业教师及其培训资源的缺乏,美育课程数量少、质量低和考评弱,乡村学校美育硬件配备使用率低,乡村校外美育资源较城市匮乏以及城乡美育理念差距等问题上。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中国教育概况,2020年农村小学在校生6522.3万人,庞大的儿童基数也对完善乡村儿童美育系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乡村美育人才缺乏
目前中国的乡村美育人才极度缺乏。特别是美育师资总数未能满足基本的美育课程教学需求,再加之区域不平衡和城乡差距较大。据多口径调查,乡村学校美育师资的缺口高达10万名。
即使是已经从事美育事业的教师,很多都毕业于非艺术院校的普通师范院校,其艺术素养和艺术教育方式较专业美育教师有明显差距。部分师资对于美育的认知还局限在狭义的艺术教育上,也缺乏对美的感知。
教师的能力不足本可以通过培训等方式进行弥补,但乡村教育资源匮乏导致美育教师参与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以某县乡村美术教师参与培训机会的调查为例,超过60%的美术老师称一学年没有参加过区级以上的培训,参加过3次以上培训的人数为0。
而且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下,学校更为重视文化课和升学率,美育教师身兼数职的现象较为普遍。在美育教师本身稀缺的情况下,这更限制了美育教师培育和学科实施的空间,乡村儿童美育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与乡村儿童美育师资严重不足同时存在的是:这些仅有的乡村儿童美育人才还面临着大量流失的问题。也就是,关于乡村儿童美育教师,与“引进来”同样难的是“留得住”。很多专业素质强的美育教师或是因为自身的未来规划,或是因为乡村机会的稀缺,都不愿意长期留在农村。
但残酷的现实是,留不下美育教师可能只是乡村留不下各类人才的一个缩影。而乡村振兴,最终靠的是本土人才,而非一味地依赖外部支持。EMP11期校友、深圳市华唱原创音乐基金会理事长蒋智强调:“我们觉得乡村老师、美育老师如何留在乡村成了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可能不是一己之力,而是需要更多政策层面的知识体系来共建的。”
聚焦乡村儿童美育教师本土化
为了解决乡村儿童美育教师、人才缺乏的问题,许多公益机构在从外部输入美育资源和师资的同时,开始注重乡村儿童美育教师本土化的培养。事实证明,这是更加有效的提升乡村美育水平的举措。
1. 引进志愿者、专业人员及相关课程。美丽中国通过输送中长期支教老师为乡村补充优质师资。经过严格的选拔系统,各科目的优秀人才在通过专业培训后,支教老师利用至少两年的志愿时间开展高质量的一线教学工作,不仅将外部优质美育资源引入了乡村,对于改变乡村音乐、美术等美育相关课程的设置与教学也具有重要意义。美丽中国还积极搭建乡村美育多元平台。例如利用课后服务、兴趣社团小组和夏令营等形式加强美育成效,同时依托专业美育资源开展线上线下展览,撬动乡村当地美育理念的改变。
2. 利用本地教师和培训资源。EMP2期校友机构德清公益基金会的快乐合唱3+1项目为乡村儿童美育教师构建本土化培养循环系统:首先对老师们进行培训,让老师们走出县城到大城市进行集训,让专家到县里对老师们进行培训,让点对点的陪伴教学解决当地具体问题。培训后的舞台产出再激发老师学习和提升能力的热情。最后对舞台进行分级可以鼓励老师间形成强帮弱并对老师进行分层培训,提高当地美育教师整体水平。
3. 优化美育内容和方式方法。因地制宜地打造乡村美育内容要求将美育和乡村地方性特色相结合,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培养当地儿童的学习美感受美的兴趣爱好,又传承和传播了本土特色活动。美育的教学也可以与其他学科相融合,例如为语文英语等科目的学习创作绘本、插画,改编成诗歌、音乐等形式,增加大美育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4. 构建社群和支持网络。EMP15期校友机构、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项目的运行获得了安踏、迪斯尼等捐赠方的支持,资源充足使美育课程的开发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艺术渗透进生活和课程中,带给儿童良好的美育启蒙,其课程设计也更具有可行性和推广性。与捐赠方的良性合作也让儿童艺术作品产出有机会面向社会传播和展览。
乡村儿童美育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作体系,乡村儿童美育教师的本土化也同样需要综合性的举措,包括美育政策、美育研究、美育课程、师资培训课程、展示舞台及支持网络等,需要全社会紧密协作,充分发挥利益相关方的能量资源,共同来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