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 / 2020
384
“你长大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12月20日,云南昆明,在2020希望小学篮球季“中国人寿杯三区三州邀请赛”活动结束之际,作为该项目的评估负责人的我,通过调查问卷向小球员提出了上面这个难免俗套的问题。
已回收的120个答案却令人惊喜。这些受益于姚基金项目的孩子,很多都表示要“像姚明叔叔”一样,“会打球”、“有爱心”、“为贫困山区孩子提供打球平台”、“能影响别人”……
种瓜得瓜。我相信,在这些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像篮球季这样的体育公益项目,已经给孩子们种下了“体育精神”和“公益情怀”的种子。
放眼当下的全国公益圈,我们欣喜地发现,不只有姚明和姚基金在通过篮球帮助青少年成长。在CGPI的校友圈,发掘体育运动的特质来实现特定公益目标的项目也比比皆是:最近备受关注的纪录片《棒!少年》呈现的就是孙岭峰培养一群“事实孤儿”通过打棒球逆天改命的经历;以残障儿童为服务对象的金羽翼,近期也开设了篮球训练营,帮助智力障碍的孩子进行大动作训练并感受同伴融合。
实际上,体育运动除了“强身健体”,还在心理健康、教育和个人发展、经济发展、幸福社区建设、外交和可持续发展领域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如图2)。因此,在慈善发达国家,体育运动常常被用来进行社会倡导或解决社会问题。比如美国有一个名为positivetracks的体育公益组织,推出“运动向善”(Sport for good)的慈善募捐项目,内容非常简单而富有创意:提供一个在线平台,鼓励运动爱好者为某个特定的慈善机构或项目发起募捐活动。他们将单项运动与社会议题进行配对,比如:踢球——癌症;投篮——反饥饿;跑步——社会正义;骑行——动物权利保护;游泳——清洁海洋;滑雪——教育;网球/板球——防止自杀;登山——气候变化;闪避球——减灾救灾等。这个项目获得Beyond Sports 2018年度全球奖之最佳合作者奖项。
说到Beyond Sports,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全球性体育公益组织,2009年在美国注册为基金会。Beyond SportGlobal Awards(超越运动全球奖)是这个机构最有影响力的活动,旨在庆祝、支持、提高认识并为利用运动帮助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的方式提供资金。2019年,该奖项设置指向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包括良好健康与福祉、优质教育、性别平等、体面工作和经济增长、可持续城市和社区、和平与社会公正等(图3)。成立至今,这个基金会已经为世界各国的300多个组织提供了310万美元资金和超过950万美元的长期战略支持。2020年,随着全球大流行和体育界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该奖项名单从往年的夏季推迟到12月15日才公布,奖项也大大减少,但Beyond Sport仍然坚持致力于利用体育的力量来治愈社会并创造积极的变化。
利用体育的力量来回应社会挑战似乎也成为国际性体育组织的共识。除了国际奥委会设立专门委员会来支持公益项目,国际群众体育协会(TAFISA)在2017年也公布“使命2030”计划,宣布要在2030年来临前的12年内,通过展现全民体育和全球体育运动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克服以下12问题的贡献,以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TAFISA“使命2030”瞄准的问题和12个主题目标
社会问题 |
使命目标 |
1. 恐怖主义,内乱,家庭暴力… 2. 男女机会不平等… 3. 在人生的各个阶段缺乏受教育的机会… 4. 对“与众不同”的人缺乏理解、宽容和欣赏… 5. 游戏消失,导致身体上的无知,孤立,疾病… 6. 加速度的城市化… 7. 人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8. 丧失当地传统知识和遗产… 9. 腐败,不公平竞争… 10.社区解体… 11.疾病和随之而来的医疗费用猛增… 12.资源和财富分配不公… |
1. 和平、发展与伙伴关系 2. 性别平等 3. 教育 4. 社会包容 5. 游戏与体育素养 6. 活跃城市 7. 环境 8. 文化遗产与多样性 9. 治理、领导力和诚信 10.社区与志愿服务 11.健康与幸福 12.经济影响和资源 |
回到我国,“体育公益”也日益成为一个主流。根据中国公益研究院和深圳国际公益学院的慈善月度分析报告,截至2018年3月,在各级民政部门注册、机构宗旨中明确表示支持体育公益事业的基金会已经超过70家。此外还有一些大型基金会设有体育相关的专项基金,作为常设机构在儿童体育教育、青少年运动员培养、退役运动员保障等方面发挥作用。从筹款的角度,慈善赛是一个典型的筹款活动,但是除了姚基金明星慈善赛,其他有影响力和高水平的赛事依然鲜见。相反,“步行筹款”这种接地气的活动成为近年来非常热门的活动。由于这类活动更加人性化、趣味化,参与程度较高,更能让公众接受,正逐渐成为各大基金会力推的公众参与项目,比如香港乐施会的“毅行者”、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善行者”、上海联劝“一个鸡蛋的暴走”、上海真爱梦想的“20KM徒步禅”、深圳壹基金的“为爱同行-公益健行”等。
但是总体来说,相较于国际组织高屋建瓴的大格局和系统设计,国内体育公益还显得自发和零散,缺少一个总体统筹和设计倡导的引领者角色。这需要体育界和公益界相互破圈、协作、融合。现在,时机已经来临,我们期待两大部门顺应“体育+”和“公益+”趋势,一方面是体育行业引进公益方法,让体育运动更有趣、更具社会性,从而提升社会各界对体育多元价值的认知和认可,吸引更多资源来发展体育事业,让每个人享受体育带来的益处。另一方面,建议公益界引进体育运动、让体育成为公益圈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植入体育精神,让慈善组织更有活力和魅力,让“快乐公益”与体育精神相通,在物质援助的同时,强调自愿参与、施受互益、精神力量的价值。
本文作者:程芬,曾任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公益研究中心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