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 2020
618
初冬的深圳天清气爽,在我们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四十周年的时候,我们迎来了深圳国际公益学院五周年的生日,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我代表董事会,也代表全院的教职员工,向今天莅临我们庆典的所有嘉宾,表示衷心的感谢!
五年前,北京市雪后初晴,钓鱼台国宾馆高朋满座,当时民政部领导、深圳市政府领导,美国的慈善家、企业家瑞·达利欧、比尔·盖茨等,以及来自国内外的众多嘉宾欢聚一堂,共同见证了一个庄严的历史时刻,也就是深圳国际公益学院的诞生。那时候正是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时刻,正是中国公益事业需要人才的时候,我们的五位发起人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毅然捐资成立了全球第一家独立注册的的专注于公益慈善人才培养的院校。我觉得这也是当时深圳的又一创新之举,也应该是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创新之举。五年过去了,当时的场景,历历在目。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向五位发起人致以最崇高的致敬!
回忆筹建的时候,当时学院在什么地方注册,发起人有很多的选择,我记得时任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和市长许勤找到我,说一定千方百计把学院引到深圳来。我做了大量工作,首先做比尔·盖茨的工作,先前他希望把学院放在北京。然而,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深圳这个城市“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创新、爱心的城市品格,最终感染了我们的发起人,他们一致决定落户深圳。
回想当时的情景,我非常感谢今天到会的两位嘉宾,一个是时任深圳市民政局长杜鹏先生,一个是时任深圳市教育局局长郭雨蓉女士。他们当时倾心倾力,全力以赴地使得学院能够在短时期内落户深圳。也感谢大中华的黄世再先生,他使我们这个新生儿得以在深圳 快速的运营起来。
感谢五年来深圳市政府各部门,民政局、教育局、福田区委区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公益学院的关心、呵护、支持和帮助。
深圳国际公益学院成立五年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探索,为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和创新培养人才。学院已经建立了公益慈善领域的基础教育体系,在读的同学和校友已经累计超过5000人。他们来自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欧美等18个国家与地区。他们都是公益慈善的高级管理人员和善财领袖。其中50%的校友来自商业领袖,他们很多是优秀的企业家和成功人士。学院的校友已经在国内外公益慈善事业中展现出显著的领导力和影响力,这是学院五年来的丰硕成果。
作为一个新生的事物,道路也不平坦,五年来,学院的发展经历了不少困难和坎坷,但是我们一直在探索,一直在前行,一直在提升。感谢各位发起人,感谢各位董事和监事,在学院每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给予的正确引领和坚定的支持。我也非常感谢创始院长王振耀先生和我们的管理团队,在创建发展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在此,我也代表董事会,向王振耀院长和一切参与学院建设和发展的全体教职员工、同学校友,表示深深地感谢!
大家都知道,2020年对我们来说是艰难的一年。百年不遇的疫情使我们每个人都认识到常态生活的脆弱,也促使人们深刻地反思。正如习近平主席最近说的,人类需要一场伟大的自我革命。由于传统的发展方式导致的气候变化,正让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面临着种种严峻的挑战。所以,要加快形成绿色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持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和一致,推动可持续发展。这种新的发展理念,也是我们“十四五”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它也一定是我们公益界、企业界的历史使命。解决人类面临的种种挑战,实现联合国2015-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可持续发展,让我们这个世界更美好,这应该是当代最大的公益。
公益是什么?是更多人的福祉和利益。推动可持续发展,我们不仅要靠政府的投入,不仅要靠传统的慈善捐赠,我们更要用公益的理念、商业的模式、金融的工具和科技的手段,来解决我们面临的严峻的社会问题。我们要让每一个经济决策、每一笔投资发生的时候,就注意到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一致性,就能使它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力量,来实现新的社会文明。我觉得这既是公益慈善界新的使命,也是我们公益学院面临的新的使命。
进入新的时代,面对新的挑战,完成新的使命,公益慈善界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而培养输送合格的优秀人才,公益学院的使命在肩,任重道远。我们必须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思考更远的问题,承担更艰巨的任务,奔向更宏伟的目标。我们要努力学习,勤于思索,分析新形势,探索新问题,我们既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慈善美德,又要创新解决社会问题新的理论和方法。我们既要提升慈善机构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又要下大力气培养大批的社会企业家和公益领袖。所以,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培养大量的人才,推动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当今最大的公益。我们要竭尽全力承担这个艰巨的历史使命和光荣的任务。
即将到来的新的一年,对深圳国际公益学院来说,应该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不寻常的一年,我们要在前五年起步探索的基础上,形成第二个五年战略发展的新起点。在这个新起点上,学院的董事会很荣幸聘请新董事加入,学院也迎来了新任的院长。我们也很高兴地看到,在新任院长和学院班子的带领下,学院正在锐意改革